培养真正合格的软件人才群体
中印两国的软件产业发展格局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故培养软件人才和发展软件产业要走出我国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简单地跟在印度后面学。
对比印度和中国软件业的发展,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认为,印度软件产量和人才都比中国多,但印度大量存在的是编程人员,即所谓“软件蓝领”,主要工作是为美国软件企业做外包,中国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效仿印度,因为软件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蓝领”,人才结构应该是多层次立体型的。在中国每年毕业的5万名软件人才中,有4万是编程的,人才结构不合理。要使我国软件产业真正腾飞,培养和造就真正合格的软件人才群体(具备合理的人才结构与知识结构)才是关键。
张亚勤认为,软件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四方面素质:一是要掌握最简单的知识,因为软件理念是建立在基本模块之上的;二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软件开发需要协调不同类型、性格的人员共同奋斗,缺乏领军型的人才和合作精神难以成功;三是要有激情,要热爱计算机、热爱软件,不热爱难以坚持长久;四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要理解、跟踪全球的技术标准,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中国,同时还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首批35所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成立将对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5年下半年,清华大学启动的IT工程师“T型”人才培养计划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T型”人才,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IT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孙元凯博士的话说,就是具备“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工程实践”三种综合素质的人才,是“多面手”人才。该计划是针对我国IT培训市场深陷对印度模式的依赖,从而出现诸多不良影响的现象而推出的。当然,仅有这些举措还不够,要想均衡发展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使软件人才结构、人才知识结构、知识与技能统筹兼顾,还应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民间办学与产业办学。
(作者为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战略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