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IT学院:IT信息技术分享交流平台
标签:Java  来源:劳虎's Blog  作者:萧百龄(笔名:劳虎)  发布时间:2008-04-08  ★★★加入收藏〗〖手机版
摘要:SOA 和 Web 2.0 间有不少共性,例如在「边缘」和「中心」的角色关系上,存在着微妙的相似之处。ZDNet 的 Dion Hinchcliffe 画过一幅很棒的图 ,值得仔细玩味。左手边是用户的所在,常称作网络的边缘 (edge),而……

接着谈 edge vs center 的问题。在 IT 业界,如果要谈 edge 端用户生产力和协作的课题,不管从力度或投入的时间上来看,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超越 Lotus Notes 之父 Ray Ozzie 的。在去年一场由 O’Reilly 主办的 ETech (Emerging Technology) 研讨会中,他提到,多年下来,以下的原则已经成为他个人的 Rule of Thumb (通则、经验法则):

The closer that you can get to a user, in terms of offering the ability to weave together an app or a composite app, the greater the agility in actually solving the problem that user might have.

当科技愈能贴近用户,让他们能[轻易]编织出应用或复合式应用时,解决问题的效率就愈高

这里所说的复合式应用 (composite applications),像 Web 2.0 中的 mashups,就是一个好例子。而在 SOA 中,复合式应用更是未来大宗的应用形式 — 当软件积木以服务的方式一个个创建起来后,开发人员不再需要熟悉专有系统的程序语言和 API,而是使用高端开发工具,根据最新的需求,将 Web services 快速组装成新的应用。

在 Ray Ozzie 自创的 Groove Networks 尚未被微软收购、Ozzie 本人成为微软的 CTO 之前,在一场接受 Gartner 的深度专访中,Ozzie 谈到 edge 和 center 间的重力平衡问题,也就是上次提到的「钟摆」。谈到在企业领域中,edge 和 center 间的力量分配问题时,他说:

The same edge-versus-center tension has happened in the realm of business solutions. The greatest amount of value that Lotus Notes ever provided, besides the email infrastructure, was as a 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 that people at the edge of the organization - in a business unit - could use to whip up an application that solved their problem instantly. Just-in-time, disposable solutions. As Notes was more embraced as central infrastructure, IT buyers demanded that end-user design capabilities be re-shaped to target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ers. Notes environments became “locked down”, and people closest to the needs lost their ability to do “self-service” solution development.

他认为早期 Notes 最大的价值,正在于它能 empower 位于 edge 端的业务部门用户,引爆生产力,让他们能随时根据需要,开发出简单的 scripting 应用。这就像后来的 Web,从 1.0 到现在的 2.0,各种高端的 scripting 语言,从 Perl、PHP、ASP、JavaScript、Code Fusion、Python 到最近崛起的 Ruby on Rail,短短的几年间,全世界的编程人口暴增,各种创新的 ideas 和解决方案得以快速得到验证和落实。但是,随着 Notes 的走红,各企业的 IT 部门开始采用它来开发愈来愈多位于 center 的大型应用,Notes 的 IT 客户开始对厂家要求增加愈来愈多的功能,以配合专业开发人员的需求,Notes 的复杂度,让它变得已不再适合 edge 的用户。而这正是 Ozzie 在 IBM 收购 Lotus 后不久,失望离去,另行创业的主要原因。

Notes 所经历的这段产品历程,一点都不独特,其实可算是一个典型的教科书案例,印证了 “The Innovator’s Dilemma” 《创新者的两难》这本巨著中所探讨的现象 — 随着某个企业发明、推出一项成功的产品后,由于该产品在整体业绩上举足轻重的角色,加上对广大既有客户的承诺和责任,企业必须不断投注大量资源来维护这项产品,并在上面增加愈来愈多的功能,以满足各大客户(翻译:衣食父母)愈来愈多的需求。就这样一年一年下来,潮流开始转变,扰乱性科技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和相关商品开始出现,这家具备相当规模的成功企业,开始接到来自小型、更机动灵活的新创公司的挑战。或许这家成功企业当初也已经观察到趋势的转变,但为了怕发展干扰性产品,会侵蚀到自己原先独霸市场的「金母鸡」,终令该企业裹足不前,走上被新创公司击垮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