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提供了一个应用新技术、展现新思路的舞台。在整个奥运会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多渠道地嵌入奥运会的报道之中,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成果、科学手段,完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
新技术的"集散地"--国际台IBC报道空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奥运国际广播中心设立了前方报道空间,虽然只有50平米,但这里却是一个新技术应用的集散地。在50平米的空间内,技术人员搭建了两间机房和一个综合业务区:一间约13平米的直播、访谈及节目制作室;一间不到8平米的MCR节目分配、传输机房;剩余大约31平米空间作为国际台综合业务区。
直播、访谈及节目制作室
在奥运期间,直播、访谈及节目制作室主要承担了FM91.5频率每日下午17:00-19:00的ChinaDrive特别节目的直播任务,虽然空间狭小,但是紧凑的系统设计使其具备了专业直播间所具有的全部技术功能。除了可以完成全程互动式直播外,还可以进行嘉宾访谈、电话采访等节目的制作任务。为了充分满足奥运报道的需要,整个系统配备了可同时满足直播及录音功能的16路调音台,以及包括PowerCaster播出工作站系统、CD、MD、固态录放音机、热线电话等全套的直播周边设备,并提供了各种外接设备的音频接口,可以随时使用各种采访设备进行节目插播。为保证直播效果,还为播音员专门配备了专业隐形耳挂式直播话筒,配置了桌面指向性嘉宾话筒。此外,工作室内还配置了2套奥运CATV电视,并可以将各运动场馆现场音频信号及电视伴音信号接入直播系统,便于主持人员现场解说。并在机房内提供有线及无线的Internet接入,并为系统提供了标准广播时钟校时。直播机房设置了网络视频传输设备,分别由一台高清HDCam云台摄像机及标清DV摄像机作为视频源,通过Tandberg网络视音频编解码系统由E1综合传输设备的IP专线端口实现国际台OA4直播间与前方直播间的视频现场互动。
MCR节目分配、传输机房
MCR技术机房是IBC技术系统的核心,是各现场信号与播出信号的汇集点,是播出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网络接入系统的汇聚中心和信号分配中心。若干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集中在8平米的空间内,因为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理念,2名技术人员就可以实现对所有信号的监控和对设备的操控。
在MCR,技术人员通过4-Wire传输专线,从BOB接入了40路奥运场馆的现场信号,通过分配控制盘,将需要的信号送往直播机房、传输设备和卫星上行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了3套E1点对点数据专线以及ISDN传输设备提供到国际台的多路音频双向传输通路及综合业务传输通路,通过E1、ISDN等传输线路进行信号相互备份。
3套E1综合业务传输设备提供了多达7套256kbs双向的立体声传输通路。并且通过该设备,我们实现了视频传输专用网络的延伸,实现了直播间内现场视频基于IP网络的双向传输,完成了前后方直播间的视频互动。另外,通过该设备的IP网桥,我们将台内的办公网络延伸到IBC,通过电话桥又将台内办公电话网络延伸到IBC,通过232延伸单元,将广播时钟信号传输到前方。通过E1数字专线传输技术,将国际台的业务由后方自然的延伸到前方。
在MCR内,设置了PowerCaster播出服务器,并配置了IBC音频播出网络,我们将台内直播播出系统的功能完全移植到MCR内,与直播间、工作站组建了完整的音频播出系统。
MCR是各业务区Internet宽带网络接入核心,采用了光纤宽带接入方式,在此基础上组建了IBC有线办公局域网,并同时设置了WLan无线网络覆盖。
在MCR配备了广播时钟校时及分配系统,为播出直播间提供精确的时钟源,并设置了播出网络各个节点的网络自动校时,确保了全播出网时钟的一致性。
3、综合业务区
综合业务区内为记者和编辑提供了4个多媒体工位,每个工位提供已接入办公局域网的工作计算机。每台机器安装了记者常用办公软件、音频编辑软件、图像处理、传输发布等工作软件,可完成文字、音频、图片的编辑、制作、加工合成及下载、发布等功能。设有一套与音频网络连接的音频工作站,并连接至一台小型的调音台,除完成播出节目单的编制、上传等功能,还可进行音频节目的制作及审听。
综合业务区内可以实现有线及无线的Internet宽带自由接入。在办公网内,还配置了网络打印服务器和多功能一体机,记者从任何一台机器包括自己的手提电脑都何以进行打印及传真等操作。
在业务区内为记者们提供了3套可以观看奥运CATV的平板电视,并有奥运Info2008及CIS评论员系统,提供奥运信息浏览。为记者提供了一个工作、休息的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