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由朝气蓬勃到疲态毕露,从理想诞生到毁灭,从最初的清纯,再到现在的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短短十年,中国互联网前后表现显然“判若两网”。
尽管有种共识认为,随着互联网商业价值日益凸现,传统商业社会的不良风气侵入互联网,这种变化只是迟早而且必然的事。但对于这样的速度,许多人还是觉得吃惊。
到底是什么导致互联网发生巨变?许多互联网“老人”不约而同把眼光放在2003年。这一年,SP横空出世,在将中国互联网带进盈利时代的同时,也揭开了互联网所有幸与不幸的序幕。
遥远的理想年代
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而言,上世纪末的中国互联网无疑是个不可触摸的遥远风景。但在一些亲历者眼中,那个年代所蕴藏的理想与激情,时至今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
1995年8月,在美国待了十几年的谢文归国创业。与丁磊、王志东等二十多岁的人相比,谢文当时都不算年轻。但是,沉稳的谢文也同样为互联网浪潮激动不已。
“当时,最早做互联网的那批人受美国影响比较大,他们都觉得互联网作为新的工业革命,将对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有使命感参与其中。”在11年之后的一天,谢文向《财经时报》这样回忆说。
另一个因素,则是这个新产业所带来的新的机会。“包括丁磊、张朝阳和我,那些在原有体制下活的不带劲的人,都希望在自由而平等的互联网中找到新的位置。”谢文称,“大家那时还比较单纯,大多为这个产业革命感到兴奋,发财的意图倒不明显。”
这些归国人员带来的不仅是互联网的讯息,还有互联网的游戏规则。
1998年,张朝阳创建搜狐公司,成为最早把风险投资概念带进中国的先行者。随后,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以及中国三大门户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中国互联网也成为全球资本链条的重要一环。
VC制度、期权、高速成长、海外上市、公司透明管理、公告制度、包括CEO等新名词的董事会制度……在短短几年,整个互联网产业完成了与美国的全面接轨,不管愿意不愿意,创业者们都在按照这套游戏规则办事。实际上,中国互联网也第一次与美国平起平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这段时期,一些怀抱理想者也在与残酷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头破血流。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绕不开的一段悲伤记忆。
1995年5月瀛海威成立,张树新梦想打造一个像美国在线同样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也就是最中国最大的ISP,为亿万网民提供接入上网服务。那时,中关村路口竖着的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令许多人记忆犹新:“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前1500米!”
然而,在中国电信运营商垄断的土壤中,这个理想主义的互联网企业注定无法生根发芽。三年时间不到,张树新梦灭中关村。整个瀛海威此后逐渐沦为历史。
即使如此,这些满怀理想的“互联网人”依然相信,一切只是开始,任何美好的景象最终都能在互联网描绘出来。
寒冬的转折点
2000年,新浪、网易和搜狐纷纷海外上市却赶上了全球互联网第一个寒冬。
盈利,盈利,盈利!这个沉重的商业话题压得中国互联网喘不气。而同时,美国互联网也同样风声鹤唳,一片萧条。
此后三年,三大门户网站无不在苦苦煎熬。除了改变源自美国的门户模式,转变为中国特色门户外,他们还在各种互联网应用上寻觅良机。新浪新闻、搜狐社区、网易邮箱等特色产品经过不断创新后逐渐形成品牌。
SP行业的诞生,为这些盈利无望的网站带来了一线生机。2003年,三大门户网站都通过SP业务实现了盈利。但也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互联网进入了“抢钱”年代,最初的道德底线以及远大理想都被抛至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