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IT学院:IT信息技术分享交流平台
标签:汇编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5-20  ★★★加入收藏〗〖手机版
摘要:第一节 应用工具一、对程式的认识写作程式不难,但要写出好程式却不容易。这就好像画图一样,人人都能画,而画出来的图却可能有天壤之别。想作一个好画家,首先要有观察及分析的能力,面对着杂乱的事物,先整理出头绪,找到主题。再在画布上勾出轮廓,这叫做……

第三节  处理对象

一、数据资料

数据资料率指可以输入、处理及计算的二进位资料,在工作过程中,安全性为第一考虑因素,同时要兼顾精确以及完整性。此类资料一般说来数量都相当大,要妥善规划资料长度,否则存贮空间会成为执行程式时的主要课题。

写作此类程式时,各种进位制的转换,显示区的定位,计算公式的处理等都应该作为子程式,以便任意调用。

而真正关键问题却在于:数据的极限是否能够明确得知,在有限的范围中,绝对可以设计一种「结构化」的规格,符合效率的需求。否则也应根据其规则性,配合程式的特性,有效地加以处理。

二、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多为字符态,拼音文字所应该注意的是,字与字间的空间调整,齐头、齐尾、齐中等变化,行末断字的规定,以及字体、字形、字号等。

中文尚有输入码、内码等处理问题。原则上,如果要考虑中、英文兼容,则应注意萤幕上的字形显示与字码记忆区的位置,应占相同的比例。

目前,由于英文字、码不分,皆占一字元,萤幕上标准格式为25行80字,即采用所谓「文字状态」。而中文字形至少要有16x 16点阵,且需用图形方式(也有采用文字态,再加特殊硬体者,但成本偏高,有碍中文电脑未来发展)。因此,当采用640x 400或近似规格时,中文字形与英文之比,约为2:1。

在此基础上,以二字元为中文的内码长度,是最常用的结构。但是随着技术及观念的进步,有些英文系统已在使用二字元码,是则,中文有使用四字元的必要。

从另一方面来看,大陆所用的「国标码」,系抄自日本五十年代的 JIS CODE -日本工业标准,最多仅能容纳8836个符号,其中「汉字」尚不足八千。而国标码更为精简,收字6763个。中文源自中国,现在却借镜东洋的「工业标准」,且摇身一变,竟成为十余亿人口的「国家标准」,真可谓每下愈况。无独有偶,台湾也有所谓的标准,BIG-5 的13,053字,虽然是国标码的两倍,二者终究是五十与百步之差而已。

为什么要订定这种「辱及先祖」的文字标准呢?谁又够资格订定中文标准呢?从事电脑工作者不过是些「技术专家」,连电脑这一行所有的技术尚未必精通,更何况隔行如隔山,竟然捞过界,捞到文字界这个相离十万八千里的领域去了。

文字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载具,先贤先圣们殚精竭虑所创造的文字,就是用来传达他们对宇宙、人生的认知。我们后代子孙不肖,不能领悟其微言大义倒也罢了。对电脑技术瞭解不足,没有能力令电脑应用中文,这也可以理解。但自以为是,依权仗势,妄想偷天换日,仅用少数认识的文字,定为整个国家的「文字标准」,并强制国人接受,这种颟顸就难以令人苟同了。

在运用中文时,由于各家发展的系统观念不一,有的甚至违法盗袭国外软件,为了兼容起见,必须「削足适履」。原则上,中文内码将第一字元中第八位位元设为一,得以与「美国工业标准码」的ASCII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有别。

文字资料处理上最重要的工作,是排序的技术问题,国标码仅六千多字,却分为二集,把常用字放在前集,次常用字在后部。但是这种顺序与使用人的观念毫无关连。除了统计这种使用频率的学者专家外,不可能有几个人理解何字是常用字,何字不是。

于是,当我们要利用电脑的高速效率,将输入的中文加以排序整理时,国标码完全起不了作用。也就是说,编码原为提高效率,而我们的编码只为了编码,与效率毫不相干。

唯一的补救办法是,再建一个排序表,与国标码一一对照使用。

高科技界因为利润高、地位高,故而高论、高见特多,只是动起手来就难免「眼高手低」,再不然则是「高论调、低效率」。

相信人人都有查字典或电话簿的经验,对用英文来说,是轻而易举,中文则麻烦多多。国人只知抱残守缺,自卑自怜,而不求瞭解其因果原理。一般人如此倒也罢了,高科技界倘如此,就有点说不通,甚至令人怀疑是否别具用心。

英文所以方便无他,因其字母具有直接索引的功能!中文则有前人订定了一套「部首、笔画」的索引观念。这在过去资讯不发达的时代,的确是个创见,也足敷应用,但是现代与字母的直接索引相较,在效率上究竟差了一大截。

也有人认为,我们要维护中华文化,就应该死抱着古人所定的索引观念。这种说法只有一点不足,就是忘了把大汉衣冠也穿得整整齐齐,甚至用文房四宝取代现代化事务工具!

麻烦的是,「部首、笔画」是两种不同的索引观念,当没有时间因素介入时,孰先孰后关系不大。可是用到电脑上,就必须定先后次序,否则碍难执行。

对姓氏笔画少的人,当然主张「笔画」优先,姓氏部首明显的,则主张先排「部首」。这点不难理解,出席一个重要的庆典,或在报上亮相,人数一多,排名先后所涉及的利益,至关重大,不能不争!问题在于,除了私利外,部首笔画这种没有效率的索引观念,还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如果一定要保存,作为一种特例,当然可以。可是电脑所追求的是效率,每个中文的部首和笔画,都需要建对照表,才能应用,字集越大,空间需求越大,时间消耗也越长。

这还不说,索引不仅是提供给电脑用的,人更需要。仅以查电话本为例,「张伟雄」这个名字,我们凭什么知道其前后的「定位」关系呢?表面上看来,只要查三次部首及其笔画、以及数三次这三个字的笔画。而事实上,在查找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名字,都要重覆前述的手续,才能加以比较。

有人振振有词说,有些字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几画!至少我个人没有这种本事。而且根据统计,中文平均以十四画的居多,由九至十八画,就很难靠视觉分辨!再若人名一多,视觉就很容易疲劳。

又有人说话了,现在是给电脑排序,与人不相干!殊不知字母排序可以立即执行,而部首、笔画排序要多作三至六次动作,兹以先部首后笔画为例:

1,查本字之部首序值。
  2,查对照字之部首序值。
  3,比较两者之大小,决定是否需要再比。
  4,再比时,查本字笔画数。
  5,查对照字之笔画数。
  6,比较两者之大小,以决定序位。

把这些步骤写成程式,以中文两个字元的内码计,(意思是说中文收字在两万以下)如果用对照表的方式,空间当在64KB以上,速度则较英文慢约50倍。再若采用公式计算,空间或能节省,但速度将慢上千、百倍之多。

这还是指两万字以下的情况,若采用汉字全字集,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专家」们一致认为,为了效率,字收得越少越好!

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中文电脑」?我十多年前所面对的「敌人」,是主张将中文字埋葬掉。这种人不难对付,因为到底他们还是中国人,在民族大义的旗帜下,多多少少心中也存着乐见中文电脑成功的意愿。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不相信有此可能罢。

现今的「敌人」则顽强得多,他们同样喊着民族大义的口号,又是公认的中文电脑「专家」。更可怕的,目前使用中文电脑的人,不见得对中国文化有什么明确的认识,有个工具列印一些文件,就相当知足了。于是,这些客户也在其主观的立场,认定目前这种「市场占有率高」的半调子,就是「中文电脑」的标准!

是吗?如果中文字有六、七万字,而目前只能用几千、甚至一万多字,那么其他的字呢?算不算是中文,如果算,为什么「中文电脑」中没有?这种电脑能说是「中文电脑」吗?

有人又说了,没有关系,以后再说。怎么说呢?有一种方法,是将文字「分集」,分成:常用字、次常用字、次次常用字、罕用字、罕罕用字等等。且不管是哪位学者有这么大的学问去「分集」,我所知道的只是用这种方法,人无从记忆,中文排序的难度又一倍一倍地加了上去。也难怪当初有人认为中文不科学,这不是明证吗?

其实,中文排序根本没有问题,我们利用仓颉字母作为索引,效率与英文相等,而且收字可以高达千万个。至于记忆空间,一个字元都不需要。更有利的是,用作字典、电话簿等的索引,一查即得。

内码是各个系统、根据其不同的需求、所订的一种资料形式,没有任何理由强制规定。当然,如果内码种类多了,姑不论其编码的好坏,各个中文系统之间,自然会形成难以沟通的障碍。于是有必要建立一种「交换码」,供不同系统的内码,统一交换应用。

这种交换码才有标准化的必要,而且订定之时,应该谨慎从事,要能容纳所有各家系统所收的字,否则无从交换。

不论是哪种码,必然会有其特殊规定,在写作之前,程式师一定要设法找到该系统所用的「码表」,否则无法处理。

  • 好学考试H5触屏版开放内测
  • 好学触屏公众号虎力全开、杨帆起航!